多所高校公布博士扩招规模-尊龙ag旗舰厅官网
近期,教育界传来了一则引人瞩目的消息:多所高校相继公布了博士扩招的具体规模。这一举措不仅预示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也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同时引发了社会对于博士教育质量与未来职业规划的广泛讨论。
扩招背景与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博士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其培养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对于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多所高校选择此时公布博士扩招计划,无疑是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扩招不仅意味着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更是一次对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反思与调整。
扩招规模与特点从已公布的信息来看,此次博士扩招涉及的专业领域广泛,涵盖了理工科、人文社科等多个学科方向。不少高校明确表示,将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领域的支持力度,通过增设奖学金、优化课程设置、强化科研实践等措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研事业。此外,部分高校还尝试了跨学科培养、国际合作办学等新型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扩招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在充分考虑教育资源承载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前景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决策。各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扩招方案,力求在保持教育质量的同时,实现人才培养规模的适度增长。
扩招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博士扩招无疑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一方面,扩招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紧张,如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和科研产出。另一方面,随着博士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如何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成为摆在每位博士生面前的现实问题。然而,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扩招为博士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舞台和实践机会,有利于他们在科研创新中脱颖而出。同时,随着国家对高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优秀博士生的就业前景依然广阔。关键在于,博士生应结合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职业规划,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结语:理性看待扩招,共筑人才强国梦多所高校公布博士扩招规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扩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各高校、社会各界以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我们应理性看待扩招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既要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又要关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高端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985大学录取多少研究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某研究员说:“如今本科生招生基本达到极限,不少院校的本科招生都招不满人,有些人拿到录取通知书也不到学校报到。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说,考虑到教师等人力资源的匹配相对固定,可能会选择增加研究生招生,减少本科生招生。”
简单地说,现在有不少高校,把招生重点放在了研究生上,研究生招生人数上升很快。
1)扩招
公开资料显示,多所985大学2022级研究生新生突破一万人!上海交通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7650余人,博士研究生新生3150余人,研究生新生接近11000人。这是该校连续第四年招收研究生规模破万;复旦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约8400人,博士研究生新生超过3100人,研究生新生突破11000人;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3所高校2022级研究生新生均在10000人。
众所周知,本科生扩招是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刚扩招的头几年,本科新生规模增幅超过20%,后来有所回落。近些年,本专科生招生增长率维持在5%左右,个别省份高校招生整体人数甚至微幅下降。不过,几乎所有发布统计公报的省份,这两年研究生招生规模都在扩大,比如浙江、内蒙古两个省份,2021年研究生招生人数较2020年提升了超过10%。
具体到高校,研究生招生增幅也保持在高位。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该校2020年拟招收1930名硕士研究生,2021年共录取2617名研究生(全日制学生2357人,非全日制260人),2022年拟招收硕士研究生数量增加到2980人(全日制学生2714人,非全日制266人)。
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从不到10万,到突破110万,只用了二十年左右的时间。
2)隐忧
应该说,无论是本专科生,还是研究生,扩招的大方向是没有错的,起码它让好几千万原来没机会上大学的孩子接受了高等教育,让数百万原本没有机会读研的学生接受了研究生教育。但我们也应看到,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尤其是名校研究生的扩招,背后至少有3大隐忧。
第一,名校高学历渐渐从“精贵”变成了“平常”
动辄招录一万多名研究生,不少知名大学研究生规模超过本科生规模,名校高学历不再“精贵”。在市场经济社会,任何东西一旦供应充足了,价值就会下降,名校研究生也会这样。以前名校研究生数量少,空缺的高端岗位多,他们是“高端岗位随便选”;现在名校研究生数量多,高端岗位趋于饱和,名校研究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清华大学博士生去中学任教的现象。
当名校高学历变成了“平常”,不仅名校生之间的内卷会变得严重,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日子也会越来越不好过。二十年前,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很容易找到一份马马虎虎的工作,而今,因为工作岗位被名校毕业生“抢占”,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只能不断降低求职标准,与专科生竞争工作岗位。
第二,研究生教学质量可能会受到影响
本科全面扩招的初期,国内就有部分高校因为硬件和软件跟不上而出现了教学质量下滑,现在研究生大规模扩招,教学质量也可能会下降。
某位在读研究生,他的导师带了二十多个硕士研究生和七八个博士研究生,一个学期见不到导师两次,平时的课大多是导师带的博士生上,学习基本靠自学。这种研究生培养方式肯定很难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导师也没有办法,自己要给本科生上课,有科研压力,又兼任了行政工作,还要带三四十个研究生,哪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
第三,普通人想通过考名校研究生改变命运,会越来越难
名校高学历市场价值的下降,让普通人的上升通道变得越来越狭窄。本来普通人就没有什么资源,他们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就是读书考大学,可是现在连上名校研究生都改变不了命运,这是多么的悲哀!
不过,想通过读名校研究生改变命运越来越难,不代表没有机会。要知道,即使在研究生教育非常发达、全国人才聚集地的北京,整体研究生数量也不足15岁及人口的8%,研究生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名校研究生则更为稀缺。如果家庭一般,又没有特别的才能,努力考名校研究生,还是有机会改变命运的。
全国一半博士在哪里
全国一半博士在高校和科研院所
拓展资料:
近年来,随着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不断扩招,导致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每年考研人数都创新高)数量直线攀升。因此,出现了所谓的大学生过剩、硕士过剩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就产生了一些错觉,“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博士过剩、博士烂大街的结论。的确,1999年我国高校本科生开始扩招,研究生教育的生源规模也随之明显增加,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对博士教育规模的扩大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仅凭博士扩招的现象,就轻易得出博士过剩的结论,未免有失偏颇。从1978年恢复高考到2017年,
中国一共诞生了1.14亿的大学生(含专科),占人口总数的8%。其中本科的大约8000万,占人口总数的5.7%;硕士的约800万个,
占人口总数的0.57%。我国博士培养始于1978年,这一年因此被称为我国博士培养的“元年”。但是,这一年全国上下仅仅招录了18名博士生。
目前,2020年被被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尚未公布,但估计在6.5万人左右。如果加上这6.5万,那到目前为止,我国累计被授予博士学位者只有约94.53万人。
现在,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也还没有出来,我们如果还按14亿人口计算,就会发现中国博士占人口的比重为1/1481、万分之6.75(不足万分之七,实际数值肯定比这还低),远低于主流发达国家水平(美国约为1%)。
一个教育强国的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应该是:博士毕业生占1%、硕士毕业生10%、本科毕业生30%。换句话说,至少要有1/3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强国。
那么,如果仍按14亿人口计算,中国要成为真正的教育强国,应该有1400万博士毕业生,1.4亿硕士毕业生,4.2亿本科毕业生。显然,现在我们还差得远。